公元1161年鼎合网配资,赵构已经55岁,距离他退位仅剩一年。
这一年,金国再次对南宋发起进攻。战火一开,宋军便溃不成军,仅数月间,长江以北的领土全被金军占据。
为何曾经还能与金国抗衡的南宋,这次却如此不堪一击?这不得不归咎于赵构自己的决策失误。
当时,中兴四大名将中,岳飞因赵构求和而被赐死;韩世忠在遭受赵构打压后郁郁而终;吴玠和刘光世也相继病逝。
唯一还能派上用场的只有老将吴璘,以及当时尚未崭露头角的虞允文。整个南宋军队几乎无人能战。面对这样的局面,赵构悲痛欲绝,他意识到这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。
在一场痛哭之后,他彻底丧失了信心,对金国的进攻毫无应对之策。他甚至命令宫女太监们立即收拾金银财宝,准备出海逃避。
这种场景似曾相识,当年在海上漂泊数月的赵构,如果不是因为韩世忠的大胜,也许根本无法回归。他或许不擅长打仗,但逃跑方面,他和他的父辈们经验丰富得很。
当宰相陈康伯得知这一消息时,他震惊了。
作为帝王,为何如此怕死?都已过半百,还这么胆小?难道真是年龄越大胆子越小吗?无法理解的陈康伯立刻入京觐见,用尽全力劝说赵构不要逃跑,否则宋朝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。
陈康伯恳切说道:“若陛下听从那些建议前往越州或福建,大事就完了。”然而,面对陈康伯苦苦哀求,赵构依然我行我素,并下达了一道谕旨:“如再等一天敌骑未退,即令放散百官。”
意思很明确:如果明天金军还没有撤退,那他一定要跑路,各级衙署也跟着一起跑。
看到这道谕旨,陈康伯内心五味杂陈。这哪里像个皇帝啊,更像一个懦夫。不行!不能让他如此不负责任。于是,愤怒且坚定的陈康伯毅然烧毁了赵构的谕旨。
第二天,前线传来的消息依然不容乐观。赵构眼看着自己谕旨中的事情一件也没有落实,心急如焚。他召见了陈康伯,质问道:“这是怎么回事?为何不遵照我的命令?”
陈康伯毫不退缩地回答:“我烧掉了那封荒唐的谕旨,没有人知道你要逃跑的计划。”
赵构听闻此言鼎合网配资,怒火中烧,气得七窍生烟,大声斥责道:“你这办的是些什么事!完全不知道自己做的有多么荒唐。”
他骂完后立即召见太尉杨沂中,下令说:“马上准备百艘大船,我要逃到海上去。”
杨沂中是个明事理的人,他无奈地回应道:“陛下,金军还远在北方,并未渡过长江,此时逃跑是否为时过早?”接着,他大胆进言,“作为皇帝,你最应该做的不是逃亡,而是亲赴前线督战。”
赵构听完杨沂中的话,不禁愣住了。
他心里想着:我召你来是让你协助我撤离,不是来劝我去前线的。于是,他与陈康伯和杨沂中争论不断,坚持自己的逃跑计划,但两人的反对让他感到无奈,却仍然执意要走。
面对固执己见的帝王,陈康伯决定采取更强硬的措施。他召集群臣,一同劝阻赵构不要逃跑,而应亲自前往前线。
在满朝文武黑压压的人头和他们眼中的鄙夷、不甘之下,赵构终于感到退怯,那一刻他的心情跌入谷底。
就在此时,一声呐喊打破了沉寂。“如今之事,与当年檀渊何异!”说话的人正是苦口婆心劝阻赵构的陈康伯。这句话让喧嚣的朝堂顿时安静下来。陈康伯的话音刚落,无数人纷纷上前进谏。
随后,在陈康伯推荐下,一个名叫虞允文的一介书生站到了众人面前,被任命为前敌指挥官。
尽管形势严峻,上天似乎并未抛弃宋朝。在虞允文卓越指挥下,宋军在采石矶取得了一场辉煌的大捷。胜利之后,金军内部爆发内讧,就连他们的皇帝完颜亮也在这场混乱中被杀。
这一系列事件不仅挽救了宋朝,还使得赵构重新审视自己的决策,也许从那一刻起,他才真正意识到一个皇帝肩上的责任和担当。
金军失去了核心的指挥,选择了撤退,使得宋朝从危机中解脱,赵构也因此保住了他的皇位。然而,这场事件却极大地削弱了他在朝廷中的威信。惊慌失措的赵构,再也无法以中兴之主的姿态稳坐朝堂。
事后,他迅速决定将皇位传给年轻的太子赵眘。他没有明说原因,但回想起他的父亲、曾经的宋徽宗,或许能够理解他的心情。
如果继续担任皇帝,在面对威胁时,他就不能随意逃避,因为君王有其不可推卸的职责。这也是所有朝臣希望他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、亲自督战的根本原因。
尽管这次侥幸获胜,但下一次呢?再下一次呢?
赵构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状况还不错,可能会活很久,如果多次面临这样的恐吓,会不会缩短寿命?那一刻,赵构将个人安危和帝王责任抛诸脑后,他唯一想到的是,这份责任我不愿再承担。
于是,他果断地将这个重担甩给了养子赵眘。而这背后的算计也颇为深远。太子赵眘并非来自皇族大宗赵光义一脉,而是属于赵匡胤的后代,其家族势力并不强大,对自己构不成威胁,也不可能与太宗后裔联手对付自己。
当时南逃江南之后,赵构的位置并不稳固。
虽然许多赵光义后裔被俘虏到了五国城,但仍有不少兄弟宗亲跟随他一起逃亡,这些人权势显赫,一旦联合起来,就能轻易颠覆他的统治。这种局势让赵构感到寒意阵阵,与其面对这种潜在危险,不如选一个与所有赵光义后裔毫无关系的远支皇族来接班。
这样的人因为身份远支,又突然成为帝王,自然会对自己感恩戴德,从而孝顺自己,让他安享晚年。以上这些才是赵构退位的真正原因:
首先,他在战争中的表现过于糟糕,让大臣们鄙视;
其次,他确实害怕所谓的“君王死社稷”,所以选择退居二线,寻求平静生活;
第三,他挑选了一个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,反而会感激自己的人作为继承者,以确保晚年安宁。
综上所述,可以看出赵构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精致利己主义者。
在他眼中,国家利益根本无足轻重。至于帝王血脉的延续,由于自己没有儿子,他便毫不关心。选择继承人时,只要这个人对他有利,他就会毫不犹豫地选定。
他的所有行为都充满了算计:当皇帝时如此,杀岳飞时亦如此,即使退位后也依旧盘算不断。
这样的人能活到81岁,确实自有其道理。
实配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