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(记者 宋薇萍)4月25日在上海开幕的上海论坛2025上,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与会人士以“创新的时代:科技、发展、治理”为题,围绕人类共同挑战展开对话交流,为亚洲乃至全球发展探索更具包容性、公平性的未来路径。
开幕式上,上海市副市长解冬,复旦大学党委书记、校务委员会主任裘新与韩国SK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崔泰源(Chey Tae-won)先后致辞。开幕式由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主持。
解冬表示,当前世界格局加速演变,如何对全球治理提供可贵的确定性,成为人们必须思考和面对的时代问题。当前上海正按照中央部署,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,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。上海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,持续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,持续推动教育、科技、人才一体发展,加大基础研究,持续释放创新主体和人才的活力。上海致力打造合作交流的桥头堡,将继续加强上海论坛等高水平国际合作交流平台的建设,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创新,着力凝聚共识,增进了解热丰网,破解难题。
裘新表示,当今世界,科技跨越发展,创新奔流涌动,然而地区冲突加剧、极端天气多发、全球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难题依然存在。期待本届论坛能构建更大范围、更深层次的讨论场域,通过跨越学科、跨越国别、跨越文明的建设性互动,为推动全球治理注入新动能,为全人类的共同未来提供智慧引领。今年是上海论坛创办20周年,20年来上海论坛推动观点碰撞、思想交织,逐渐成长为融汇全球学识的交流平台。今年也是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,诚挚邀请全球来宾到访复旦,感受学校的过去与未来,增进了解和友谊。
主旨演讲环节由韩国崔钟贤学术院院长金裕锡主持,与会嘉宾聚焦核心议题,多元主体共探全球发展路径。
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表示热丰网,技术革新正以迅猛之势重塑世界秩序。在此背景下,各国应携手管控技术竞争。为防止技术博弈引发地缘冲突,建议在信息通讯领域构建国际标准,设立国际监督机构,以实现全球技术领域的和谐发展与稳定秩序。
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兼裁军事务高级代表金垣洙表示,建议推动全球治理范式的转型,包括从地方意识转变为全球意识乃至行星意识,从“全球思考、地方行动”转变为“地方思考、全球行动”,从增长型经济转向可持续型经济。
聚焦医疗数字化转型进程,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区主任汉斯·克鲁格表示,立足现有信息技术在医疗系统的应用成果,欧洲未来将在司法、政策、监管方面继续推进AI应用。欧洲的医疗数字化转型是可实施的、可持续的且可复制的。各国需携手并肩直面全球挑战,强化医疗AI领域人才培养与储备,协同推进创新性实验项目,共同探索数字医疗新未来。面向未来,中国和欧洲可以合作共赢,推动全球健康。
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、复旦大学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荣誉院长迈克尔·莱维特从“智能”视角出发,将地球上的智能划分为生物智能、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三个维度。他认为,年轻人的创新活力构成科学发现的重要驱动力,而跨学科合作则能产生指数级的研究回报——正如有性生殖中基因重组催生生物多样性,跨学科协作也能激发突破性创新。基础科学致力于探索未知,应用科学则在此基础上发展,二者相互依存、密不可分。
据悉,本届论坛于4月25日至27日举行,设立科技、发展、治理三大分论坛板块,下设15个分论坛,议题涵盖“变革与转型:国际合作与创新”“全球人工智能治理:藩篱与未来路径”“数智健康 金融科技”“超级智能机器、技术想象与人类未来”“应对全球挑战的国际绿色金融体系建设:变革与转型”“全球转型与国家发展动力”“ESG与环境创新的企业实践”“新质生产力助力健康中国战略”“数字经济下的劳动力市场变革:政策应对与未来展望”等。
作为多元成果矩阵中的重要一环,复旦大学打造的《全球国家发展动力指数(2024)》《国际碳关税机制的趋势、影响及应对》《全球价值链变迁与中欧班列发展前景》《超级智能少数派》《数据跨境流动、个人信息保护与数字韧性建设》《从出海到融入:中国数字平台全球化发展进程与成长路径》《平台出海与全球回响:当前中国数字企业海外发展的挑战与应对》《中国式现代化与青年政治参与的形态嬗变》《长江渔文化资源分布特征、影响因素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》等九本“复旦智库报告”也在本届论坛亮相。
据悉,上海论坛创立于2005年,由复旦大学和崔钟贤学术院主办、复旦发展研究院承办。依托复旦大学的学科优势,立足上海热丰网,辐射全球,上海论坛已发展成为国内外各界精英探讨世界热点问题、聚焦全球发展脉络的平台。上海论坛将始终以“关注亚洲、聚焦热点、荟萃精英、推进互动、增强合作、谋求共识”为宗旨和初心,以“多元治理方案”探索全球挑战的解题之道,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更多东方智慧。20年来,论坛注册嘉宾累计12000余人,五成以上为境外嘉宾,覆盖100多个国家与地区,来自政、产、学、研的各界嘉宾发表演讲4500余次,论坛全球合作机构逾400家,出版物200余本。论坛持续优化议题设置与会议模式,知名度与影响力持续提升,为构建国际交流、互鉴合作平台提供创新范例。
实配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